02.芯片产业逻辑

Warning

本部分资料为个人学习笔记,所有数据均来自网上,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,仅供学习参考。

文中可能提及某些公司名称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欢迎交流指正。


一、 共同的基本产业链逻辑

无论 CPU 还是功率器件,大致都要涉及:

  • 设计:架构/IP/电路设计(EDA 工具支撑)
  • 制造:晶圆厂流片(台积电、三星、中芯国际等)
  • 封装测试:组装成实际可用芯片,测试良率
  • 应用/终端:进入 PC、手机、车载、工业设备等

这些环节,这是一条“典型半导体价值链”,设计和制造最核心,最吃资本和技术


1.1 设计阶段(上游偏知识产权和工具)

  • 架构设计(Architecture)

    • 比如:x86(Intel/AMD)、ARM(Arm 公司)、RISC-V(开源)。
    • 这是最顶层的“蓝图”,决定了指令集、计算核心的逻辑。
    • 好比盖房子前先定“房型图纸”。
    • 输出是 架构/IP,交给芯片厂去实现。
  • IP 核(Intellectual Property)

    • 指现成的、可复用的电路模块。
    • 除了 CPU 核心本身,还有存储控制器、接口(USB/PCIe)、AI 加速模块等。
    • Arm 就是全球最大的 CPU IP 提供商
  • 电路设计(Logic / Circuit Design)

    • 把架构/IP翻译成具体电路图。
    • 这里会用到 EDA(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,电子设计自动化) 工具(Synopsys、Cadence、Mentor)。
    • 输出是 版图(Layout),交给晶圆厂去制造。

1.2 制造阶段(核心在工艺)

  • 晶圆代工(Foundry)

    • 台积电、三星、中芯国际是代表。
    • 他们根据设计公司提供的版图,用不同制程(5nm、7nm、14nm…)去生产。
  • 关键点

    • 制程工艺:越先进,晶体管更小、功耗更低。
    • 光刻机、材料:ASML(荷兰)、东京电子(日本)、科磊(美国)等提供关键设备。

1.3 封装与测试阶段(下游组装)

芯片在制造完成时,只是 裸露的硅片(Die),非常脆弱,也无法直接使用。封装就是给这块裸片:

  • 提供机械保护(防止氧化、污染、破损)
  • 提供电气连接(把芯片引脚接出来,方便和电路板连接)
  • 提供散热通道(芯片工作会发热,必须导出来)

早期只是“装个壳子”。现在有高端封装:2.5D/3D 封装、Chiplet(小芯片拼装)。AMD 的 Ryzen 就是用 Chiplet 提高良率和性能。

  • 测试(Testing)

    • 检查电路功能、筛出良品。
    • 封测厂商:日月光(ASE)、长电科技、华天科技等。

1.4 应用与终端

  • 最终进入 PC、服务器、手机、汽车等。
  • 不同芯片会对应不同客户群,比如 CPU 主要是 PC/服务器厂商,而功率半导体可能直接进入汽车/家电。

二、不同芯片类型的差异

  • 逻辑芯片(CPU/GPU/FPGA/ASIC)

    • 设计环节最复杂,依赖 EDA 工具和先进 IP(ARM、x86 授权)。
    • 制造必须用最先进工艺(5nm、3nm),高度依赖台积电、三星。
    • 投资逻辑 → 设计和制造环节最关键。
  • 存储芯片(DRAM/NAND)

    • 技术壁垒在工艺,设计相对简单。
    • 行业极度集中(三星、海力士、美光三家主导)。
    • 投资逻辑 → 制造环节周期波动明显。
  • 通信/模拟芯片

    • 架构和电路设计经验要求高,但不一定需要最先进工艺(28nm、40nm 足够)。
    • 大多是 IDMs(德州仪器、ADI、博通):自己设计+制造。
    • 投资逻辑 → 设计和市场份额重要,制造外包没那么关键。
  • 功率半导体

    • 技术关键在材料(硅、碳化硅、氮化镓)。
    • 工艺不追求极小制程,更注重电流承受能力和可靠性。
    • 投资逻辑 → 材料和应用场景驱动(新能源车、充电桩)。
  • 传感器(CIS、MCU、其他专用)

    • 设计与制造均有门槛,但对制程要求因品类而异。
    • 市场碎片化,客户定制化需求多。
    • 投资逻辑 → 封装测试和应用环节比重较高(尤其是 CIS → 封装对成像质量影响大)。

本文由OneCoder原创,按照CC BY-NC-SA 4.0 进行授权

我就想赚点钱微信公众号,投资交流
我就想赚点钱微信公众号
最后更新于